荷娜小说 > 历史军事 > 龙旗 > 节三十九 抚远(上)
    一日两更。www.65txt.com

    呼唤月票推荐票啊!

    是日傍晚。马赛

    薛福成已经在书房内的乳白色西洋写字台前坐了很久。见窗外的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他一伸手便拧亮了桌上那盏玉兰花造型的西洋台灯。柔和的灯光顷刻间洒满了整个桌面。也映出了摆在那面前那本装订细致的笔记封面上的六个隶体所书的书名《庸庵笔记。史料》。在书名下另有一行遒劲的楷体小字无锡薛福成撰。

    盯着那笔记看了良久后。薛福成方伸出手来。慢慢的摩挲着笔记那已略显陈旧的封面。清秀儒雅的面孔上竟少有的透出了些许忧疑。又过了片刻。他才似下了很大的决心般的一把抓起桌上笔筒里的湖笔。拔掉笔帽。飞快地在砚台上早已磨好的香墨里蘸了下。又一下子掀开了笔记的封面。快速的翻倒了最后几页。静静的浏览了笔记上的文字后。又思忖了下。才在纸上那些早已写就了好多年的文字下面余下的空白处笔走龙蛇的又添上了一段话。

    作完这些事。薛福成这才如释重负的长舒了一口气。便就那么随便的将湖笔向砚台里一掷。竟连翻开来的笔记都不合上。便自顾自的起身走了。

    一轮弯弯的明月渐渐升起。透过院外稀疏的树影。将轻纱一样柔和的月光洒落进薛福成的书房里来。却正好映在了他刚刚添上些文字的那页纸上

    “曾文正公器宇凝重。面如满月。须髯甚伟。殆韩子所云:如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者。余所见当代巨公。无其匹也。知府张澧翰善相人。有癞龙之目。谓公端坐注视。张爪刮须。似癞龙与;惟眉发稍低。故生平劳苦多而逸豫少。

    威毅伯沅浦尚收。体貌颇似文正。而修硕稍逊焉。

    合肥傅相肃毅伯李公。长身鹤立。瞻瞩高远。识敏辞爽。胸无城府。人谓其似仙鹤之相。

    胡文忠公……”

    在此文的最后。则是薛福成刚刚添上的那寥寥数笔“任治明。貌亦儒雅。洒然出尘。清气可挹。倜傥好奇。恂恂若儒者。然其议论风生。双目凛冽。顾盼间精芒四溢。威凌慑人。似非肯久居池中之人也……”

    京师。三海。镜清斋

    天上恰在此时下起了小雨。海子上也生起了雾来。已带上几分凉意的秋风裹着似霾似雾的细雨。时紧时慢地在镜清斋旁的堤岸上荡漾。便在这略显萧瑟地氛围中。一行人迤逦着自镜清斋中行了出来。走在人群最当中地是一个挽着旗把子头。脚踏花盘底的盛装老妇。而伴在她身旁的则是个身形瘦削的青年。余下众人则以这二人为中心递次散开。似众星捧月一般的走到了那艘系在海子边上龙舟旁才一一停下。

    “雨天踏板滑。亲爸爸还是小心些好。”。看着眼前那个仿佛涂上了一层油珠般地踏板。光绪略皱了下眉头。旋即便一脚踏了上去。他随后回转身伸出手。恭谨的把慈禧太后搀到了踏板上来。-====-而后再一步一趋的搀扶着慈禧太后。小心翼翼的沿踏板下到了龙舟里。

    而手捧那个光绪着人带来的托盘。跟在二人后面下到船里地李莲英则等到这母子二人都在舟内坐定后。才向守在船艉的那几个太监一招手。便见其中那个体魄最为强健的蓝翎太监将缆绳一解一提。已是松开了龙舟与岸上的联系。而他旁侧的另两个太监轻轻摇橹。龙舟便无声无息一滑开动了。在桨声橹声中沿澹澹泊泊的北海一路奔对面的琼华岛逶迤而去。

    正襟危坐在龙舟正中舱室内的光绪略扫了眼船外。只见一汪碧得黯黑的秋水在雨中泛着水泡儿打着旋涡向南滑落。而原本就带有几分浩瀚之意的海子在烟雨蒙蒙晦色冥冥中竟生出了几分浩浩荡荡地不见边际的意思。所谓触景而生情。身处这上不及天下不着地的龙舟上。望着窗外这渺渺茫茫得景致。光绪一时间竟觉得自己的心绪也跟着低落到了极处

    自晚膳前那段自称要“急流勇退”的话后。一直到两人用膳之后。慈禧太后便再也不提皇帝最关切的独秉大政之事。而只是让皇帝添了件衣服。随她在膳后到海子上泛舟消食。似乎那满腔的热切。都如同这海子上的雾霭一般。似幻似真。最后不过是空欢喜一场而已……

    “皇帝……”。当光绪还在那兀自感怀时。坐在上首的慈禧太后终于开口了。而光绪却似乎有些神不守舍。竟罕有的没有理会慈禧太后地招呼。

    慈禧太后的两处眉棱骨微微挑了一下。脸上也略闪过一丝不愉。她提高了声音。又招呼道:“皇帝!”

    “儿子在!”。光绪突然身子一凛。随即便飞快的冲慈禧太后转过了身。这一次。他终于听到了……

    “皇帝在想什么大事呢?想的连我这个老婆子的招呼都听不到了?”。慈禧太后微睨着端坐在下手的皇帝。似笑非笑的问道。

    光绪地脸色立时变得更形苍白。一阵沁凉地风裹着雨丝从窗篷扑面而来。正浇到他瘦削背上。让皇帝直觉的自己地脊背上一下子变得湿湿凉凉。却分不清是冷汗、还是秋雨……

    “回亲爸爸的话。儿子正在想一件挠头的政事。”。在最初的惊慌之后。光绪却极快的恢复了镇定既然自己走神的事已经被太后一丝不漏的收入了眼底。那就得赶紧找个对她老人家而言说得过去的由头才好!而根据他在慈禧太后身边生活了十七年的经验。如果是为了学问或政务而在她面前魂游天外。则大都还是可以弥缝过去的……

    “哦?”。果然。一听光绪说乃是在冥思政务。慈禧太后脸上的不悦顷刻间便大都化作了淡淡的讶异。“皇帝究竟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难题。竟然想到连母子天伦地功夫都顾不得了?”

    听慈禧太后如此说。光绪反而觉得一下子悬在半空中地心慢慢的落了下来虽然话语中满是嗔怪的意味。但慈禧太后脸上的不悦之色却已经消散了许多。

    正所谓打铁要趁热。见慈禧太后已经信了自己刚刚在冥思政务的说法。光绪便索性自龙舟上地木椅上站了起来。他先是掀开盖在李莲英端到龙舟上的那个托盘上的黄绫子。随后拿起放在托盘上的那个物件。接着随手一掀长袍的下摆。便对着慈禧太后跪了下去。

    “亲爸爸。您前几日着李谙达给儿子送去地这个小闹表。儿子已经修好了。”。光绪朗声道。同时将手中的物事向慈禧太后面前一送赫然竟是那个几天前皇帝在养心殿接见翁同时慈禧太后派李莲英送过去的那个镀金小闹钟。

    慈禧太后眉头一挑。眼中喜色一闪即逝。“是么?”。她抬手接过那个小闹钟。端详了下。说道:“还当真是修好了呢。皇帝。你幼时便喜静不喜动。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弄这些西洋钟表……没想到十几年下来。竟也成了半个钟表师傅呢。”

    听到慈禧太后的调侃。光绪只能略显尴尬的一笑所谓“坏了”的闹钟。其实只不过是人为的调快了几个钟头而已!

    至于其中的涵义么……

    光绪略想了下。便又对着慈禧太后拜了下去。高声道:“儿子谢亲爸爸教诲。”既然已经成了奏对格局。那就索性把话敞开了说吧。

    慈禧太后手上那几根正轻轻刮着闹钟镀金外壳的金指甲突然停了下来“教诲?”。她略显诧异地看着光绪。“不过是让你帮我老婆子调个钟而已。又谈得上哪门子教诲了?”

    “回亲爸爸的话。数月前亲爸爸曾教导过儿子三件事记日子、选人才还有拿主意。”。见慈禧太后与自己装起了糊涂。光绪的胆子却更加大了起来:“而数日前儿子正与军机商议如何处置文廷式被害一事时。亲爸爸让李谙达把这个闹钟送过来。其实就是提醒儿子要记日子。处事万万不可操切……”

    光绪一边说边偷睨着慈禧太后神色。见慈禧太后听得极认真。嘴角甚至微微泛起了几丝笑意。这才彻底放下了心来:“所以儿子当时便把那案子搁下了。之后这几日前思后想。大致也算有了个主意。却还是不知是否合适。所以今日在陪亲爸爸泛舟时。才会一时间走了神……”

    “皇帝先起来吧。”。听到光绪这一番说辞。慈禧太后脸上的神色已比刚才雯和了许多。她一伸手便把光绪从地上掺了起来。又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微笑道:“皇帝能这样勤于政事。又知道进退。我老婆子这边高兴还来不及。又岂会怪你?”

    “可扰了亲爸爸游湖的雅兴。终究还是儿子的不对。”。光绪面露羞惭之色。就坡下驴的道。

    “先坐下吧。”。慈禧语气温和的道。她伸手一指下手的木椅子。待光绪依言坐下后。才继续道:“这些子小事就不必放在心上了。咱是天家。自然和寻常人家不同。不过。皇帝……”。她话锋一转。突然问道:“你又打算如何处置文廷式自尽一事呢?”

    “回亲爸爸的话。儿子已经让总理衙门颁造了一枚二等三级双龙宝星。并已经让总理王大臣庆王用了印。”。听到慈禧地问话后。光绪先是一躬身。随即便口齿清晰的继续道:“而颁赐任某二等三级双龙宝星的旨意也已经让军机处拟好。若亲爸爸觉得可行。儿子明日便叫军机处用水电报把这旨意发往薛福成处。由他对任某宣诏。不过这双龙宝星。还是要等任某归国后才能拿的到。”

    “海路遥远。双龙宝星又不似电报般可以一日千里……”。慈禧太后沉吟着点了点头。“你这样措置。还是相得的。”

    “儿子谢亲爸爸……”。听见慈禧太后的赞誉。光绪那张苍白而无血色的瓜子脸上都泛起了淡淡地红晕。他略平复了下心境。继续道:“除此之外。儿子最近还打算颁旨嘉奖几名北洋属官……”

    “等等!”慈禧太后突然一扬手打断了光绪。她有些诧异地抬头问道:“给任某的赏赐。就这一个双龙宝星么?”

    “回亲爸爸地话。正是如此。”。光绪的脸色一下子凝重起来。他犹豫了下后。继续道:“任某如今已经是加兵部侍郎衔的天津水师学堂会办。若再加衔。就只能是都察院右督御史了……而这二等三级双龙宝星是朝廷用来赏给各国头等参赞、总领事、武职大员、总教习等高官显爵的。赐给任某。也奖的其他立下的购舰初功了……”

    “有了这个功。莫说个都察院右督御史。就是加个兵部尚书的荣衔。我看也是当得的。”。慈禧太后一瞬间已是面沉入水。她抬眼看了看光绪。冷冷的道:“皇帝。我来问你。这个拿一枚宝星勋章唬弄事的主意。究竟是你想出来的。还是你那个翁师傅想出来的?”

    “皇帝。你先不要跪!”。见光绪又要掀袍角跪下。慈禧太后脸上立刻露出了少许厌恶。“你是一国之君。总是这样跪来跪去的成什么样子?”

    似乎觉得自己的话说得重了些。见光绪脸色苍白的坐了回去后。慈禧太后强压下心中莫名的烦闷。尽量温言道:“皇帝。跟我说实话。这个主意。究竟是谁出的?”

    “回亲爸爸。”。光绪面白如纸。却仍强撑道:“褒奖任某的主意是儿子定的。赏双龙宝星的主意也是儿子和翁师傅一起商议的。要怪。还得怪儿子……”

    “你不用替他遮掩!”慈禧太后牙齿咬着下嘴唇。冷笑道:“我早就说过你那个师傅。文章学问都是好的。可差就差在了胸襟见识上。让副使攻讦正使。而后再以满朝清流群起而攻之。这招十几年前李鸿藻就在郭嵩焘身上用过了。你那个师傅也是几十岁的人了。还去拾人牙慧!结果还不是自取其辱。还要朝廷来替他转圜!”

    “亲爸爸……”。光绪嗫嚅了片刻。随后不知是从哪里来了勇气。竟大着胆子直视着慈禧。开口反驳道:“文廷式之死。定是这任令羽作了手脚。虽然朝廷为长远计还需对其虚以委蛇。但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亲爸爸要儿子再给任某加官进爵。这事……儿子不明白!”

    “皇帝!”。见光绪如此顶撞自己。慈禧太后却不怒反喜。她仿佛不认识似的重又打量了下光绪。过了片刻。才轻声问道:“文廷式的案子再大。能大的过同治九年两江的马新贻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