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娜小说 > 历史军事 > 国策 > 第四十一章 结构性调整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四十一章

    结构性调整

    作为高技术军种。空军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在外界看来,为了加强天军建设,加上在战术运输机项目与低空攻击机项目上败给了陆军航空兵,空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得像陆军那样,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裁员,导致数万名空军官兵失业。事实上,情况远没表现得这么糟糕。空军裁掉的4万多名官兵中,以战术空运部队的相关人员、以及基地警卫等非战斗人员为主,战术航空兵、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反而得到了加强。按照共和国国务院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到当年年初,共和国空军的总兵力为42万,其中飞行员超过了3万人。由此可见,共和国空军的规模并没缩减,至少维持了印度战争前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空军的规模扩大了。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到2040年底,美国空军的总兵力在40万左右(未包括空中警卫队),其中飞行员只有23000人。也就是说,在美国空军中,飞行员占总兵力的5.75%左右。而在共和国空军中,飞行员占总兵力的7.15%。这一现象除了证明共和国空军的保障体制更加有效(可以减少飞行员之外的保障人员)之外,也证明了共和国空军的实际规模肯定不止42万。准确的说,因为在战争时期,机群出动强度提高,需要更多的保障人员,飞行员在总兵力中占的比重应该在5%以下,所以共和国空军在不扩充飞行员的情况下,可以在战争时期征召大月18万预备役人员,将总兵力扩充到60万左右。相对而言,扩充保障人员比扩充飞行员容易得多。

    具体编制上,空军的变化就非常惊人了。

    传统上,空军下设3个主要兵种,即战术航空兵、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随着技术进步,兵种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在2030年之前,也就是共和国当局为印度战争做准备之前,就有部分空军将领提出了缩减编制的想法,即取消原来的兵种区别,按照作战使用与作战目的,合理分配各兵种的作战力量。虽然这一提议得到了前空军司令严宇擎的支持,但是在章忠宪出任空军司令之后,出与争夺总参谋长职务的考虑,没有继续推进空军的结构化调整。藏南冲突爆发之后,共和国当局明确了通过战争解决南亚争端的基本原则,着手对军事力量进行全面调整,空军的结构化调整自然无果而终了。

    印度战争之后,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已成定居。章忠宪离开空军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此情况下,章忠宪没再“怠工”,顺应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大潮流,率先提出了结构化改革方案,即通过整合三个主要兵种的资源,达到缩减编制的目的。由此可见,章忠宪不是没有才能,而是很有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章忠宪的这一安排,让空军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保存了大部分实力。也就是说,空军裁减的几万官兵,实际上都是通过结构化调整削减下来的,对空军的影响并不大。

    不管怎么说,结构化调整必须建立在先进装备的基础之上。

    说直接点,没有足够先进的装备,就算再怎么调整结构,空军的战斗力也不会增强。

    因为空军采用了严格的装备与人员对应的编制体制,所以在兵力并没大规模缩减的情况下,空军的装备数量也不会减少多少。虽然与陆军一样,在2035年之后,共和国空军再也没有采购过一种新式主战装备。只能在改进旧装备上做文章,但是作为高技术军种,空军在改进上玩的花样更多,也更加彻底。

    在空军的众多主力装备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重型制空战斗机。

    因为在半岛战争、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共和国空军的重型制空战斗机闻名全球,重型制空战斗机也再次成为争夺制空权的主要力量,所以印度战争之后,除了共和国与美国之外,俄罗斯率先启动了重型制空战斗机的研制项目,就连法国也在努力拉拢几个欧洲大陆国家,想通过联合研制的方式开发“欧洲战斗机”。

    到21世纪40年代,J-16仍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重型制空战斗机。虽然空军早在2035年年底就启动了J-16的替代战斗机,即代号X18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研制项目,并且在当年就向中航集团、中重集团与航空航天集团各支付了几亿元的项目启动经费,要求这三家有能力研制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军火企业拿出初始设计方案。但是在2037年,也就是林啸雷担任总参谋长之后,随着海军加入,空军单独研制重型制空战斗机的计划被取消,而且在谁主导该项目的问题上,空军与海军产生了严重分歧。

    虽然裴承毅当时已经去了物理实验中心,但是对这件事情还是有所了解。

    原因无二,与重型制空战斗机有关的几项技术由物理实验中心的实验室负责,裴承毅正好参与了其中的一项开发工作。

    按理说,重型制空战斗机是空军的当家花旦,而且空军的采购数量远远超过海军,所以无论如何应该应该由空军主导,在空军型号的基础上改出海军型号。问题是,林啸雷当上总参谋长之后就提出了“大海军计划”。即在20年内,将海军规模扩充1倍以上,完全具备与美国海军对抗的实力。虽然该计划的现实意义非常大,按照王元庆的估计,两个超级大国共存的局面最多再维持30年,如果不能在20年内建立起世界一流的海军,共和国不大可能在全面战争中击败美国。但是林啸雷的做法过于霸道,而且思想过于激进。不管怎么说,在海军主导局面的情况下,总得给其他军兵种一点活路。

    闹到最后,该项目被国防部否决了,准确的说,是在顾卫民的干预下被暂时搁置了。

    顾卫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J-16在20年代开发、30年代装备部队,足以服役到20年到30年,即在2050年之前,完全没有必要考虑更好的战斗机。虽然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开发周期长达10多年,甚至20年以上,但是不研制重型战斗机,不等于不开发新技术,很多与重型战斗机相关的技术,可以在其他项目中得到体现与应用,或者单独立项。事实上。搁置了重型战斗机的开发项目的同时,国防部批准了几个单独军事科研项目,并且在批准J-16的改进项目时,明确提到了几个技术指标,即通过改进J-16来推动新型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关键项目。

    如此一来,搞到最后,重任还是落到了空军身上。

    不管怎么说,J-16是由空军主导的重型战斗机,所以在改进J-16的时候,其主要作用的也是空军。

    因为国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J-16的改进项目得重头开始。

    在2039年底首飞的J-16的第二种正式批量生产型的编号为E。而不是在印度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开始研制的J-16C。虽然看上去,J-16E比J-16C更加先进,毕竟其改进时间比较晚,能够采用更多的新技术,但是事实上,J-16E应该是J-16C的缩水版本,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改进费用,即在以J-16A为基础进行改进时,改装成本不得超过造价的40%。受此条件限制,很多计划用在J-16C上的先进设备,比如无源探测系统、全新的发动机,压根不可能出现在J-16E上。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空军想要的结果。

    问题是,在与总参谋部对立的情况下,空军只能依靠国防部,从而在装备研制与采购上尽量听从国防部的吩咐。

    作为国务院的部门,国防部在考虑装备发展项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效费比。

    用国防部在审批J-16E项目时的评论来说,虽然无源探测系统、大推力发动机、高强度机身、多功能生命维持系统(提高飞行员承受过载的能力)等设备非常先进,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战斗机的性能与作战能力,但是这些系统本身也极为昂贵,效费比远远比不上已经十分成熟的系统。根据国防部公布的计算结果,按照C型标准进行改进,成本将是生产1架J-16A的2倍,而1架J-16C的作战效能肯定比不上3架J-16A。按照E型标准改进,成本只有1架J-16A的40%,而J-16E的作战效能是J-16A的200%以上,因此选择J-16E,放弃J-16C,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了让空军接受这个方案,国防部还拿出了“国防资源情报局”(一个专门通过公开与半公开渠道收集他国国防情报的部门)收集到的情报,即在未来10年到15年之内,美国空军不会装备比J-16E更加先进的战斗机,F-42的改进计划很难做到比J-16E更加彻底,而且美国空军也没有研制新型重型制空战斗机的计划。

    说简单点,国防部不愿意为单价近百亿的J-16C买单。

    万幸的是,军情局证实了国防资源情报局取得的情报。美国空军确实没有启动研制下一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的计划,而且也没有对F-42做太大的改进。按照军情局的说法,美国空军的情况与共和国空军很相似,即F-42是在传统动力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最后一种重型制空战斗机,受基础设计影响,进行全面改进的费用基本上等于重新设计一种战斗机,效费比严重失衡。

    更重要的是,J-16E的测试工作已经在2040年底完成,并且在年初投产。

    虽然交付给空军的J-16E只有2个中队的48架,但是J-16E是在J-16A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而J-16A在设计的时候就大量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思想,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以更换功能模块的方式加快改进速度。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数据,在7月1日之前,空军至少能够获得8个中队的近200架J-16E。因为空军总共只有12个中队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所以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8个中队的改进工作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重型制空战斗机如此,多用途战斗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J-16一样,J-17的替代机型,即代号X19的多用途战斗机研制项目在2036年初就下马了,取而代之的是J-17的改进项目。因为J-17是共和国空军中的“低端战斗机”,在印度战争之后就拿到了出口许可证,所以为了抢占国际市场,特别是与大了一号的F-46争夺一些中立国空军的订单,制造商有足够的热情对其加以改进。比如在2037年底向国际市场的J-17的代号就是CX,即在J-17C的基础上,针对客户具体要求的特别改进型。因为制造商已经针对J-17A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改进,所以当空军在2038年初提出研制更加先进的改进型号后,仅用了1年,内销的J-17C就飞上了蓝天。与出口的J-17CX相比,出售给共和国空军的J-17C要实用得多。说直接点,就是更加简练,取消了很多昂贵、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装备,在全面提高多用途性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别的不说,J-17C的制空作战能力就与J-17A旗鼓相当,除了通过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提高了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之外,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变化。与A型相比,J-17C最突出的能力就是打击能力增强了100%。

    当然,J-17C也是由J-17A改进而来的,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改装模块进行快速改进。

    战略航空兵方面,用来替代H-9的高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并没得到批量生产的机会,到停产的时候,共和国空军只采购了42架,并且全部配备给了执行战略警戒任务的3支轰炸机部队。因为要想维持最低限度的战略警戒力量,即在遭到敌人突然打击之后,要想通过还击摧毁敌国的所有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至少就得保证有1支由12架轰炸机组成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能够生存下来,所以在和平时期,至少得保证有3支战略轰炸机部队处于战略警戒状态,其中1支在空中巡逻,1支在地面准备待命,另外1支则进行日常保养。也就是说,装备高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3支轰炸机部队不大可能被派去执行常规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伦敦条约》的第一阶段削减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时刻,作为共和国最重要的战略报复力量,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是一支相对透明的力量,其一举一动对国际核裁军、乃至全球局势有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高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没能大批量装备部队,关键还是价格太高。

    按照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的数据,H-11的采购单价高达480亿元,约合130亿美元,是H-9的5倍,是当年被称为“用金子打造的轰炸机”的B-2的6.5倍。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在全面核裁军谈判中占据先机,共和国当局绝对没有理由花2万亿购买40多架这种比黄金还要贵好几倍、而且注定要在2065年之前销毁的战略轰炸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伦敦条约》正式生效,所以共和国当局才在2038年初终止了H-11的发展计划,避免在不必要的领域投入更多的经费。

    也就是说,共和国空军战略航空兵中,担当主力的仍然是H-9。

    虽然这种在半岛战争期间就以大展神威的轰炸机已经服役近20年,但是20年间,共和国空军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对其加以改进。更重要的是,自从H-11问世之后,H-9就不再承担战略打击任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能轰炸机”。在执行常规打击任务时,轮到轰炸机登场的时候,要么是已经全面掌握制空权,要么让轰炸机在上千千米外用巡航导弹攻击高价值目标,绝对没有哪个指挥官让数十亿元1架的轰炸机用非制导炸弹去对付的到防空导弹严密保护的地面目标。也就是说,轰炸机扮演的是弹药运输平台的角色,其本身性能并不是非常重要。别的不说,美国空军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B-52一直到2037年才退出一线作战部队,最后20多架还将服役到2050年之后,到时候,这种轰炸机的寿命就将超过100年。与之相比,在2020年之后服役的H-9,无疑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轰炸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战略航空兵在执行普通任务时,与战术航空兵的差别正在缩小,与其研制一种高性能轰炸机,还不如想办法提高重型战斗机的性能,使其能够执行某些以往只有轰炸机才能执行的任务。比如在提出X18项目的时候,空军就明确要求其标准作战半径必须在4500千米以上。要在以往,这已经是战略轰炸机的标准作战半径了。也就是说,随着技术进步,重型战斗机很有可能取代战略轰炸机。

    事实上,空军改革的重点就在这里。

    按照空军的改革规划,完成改革之后,空军将不再设立单独的兵种,而是以职能的方式分配与管理作战力量,即设立打击司令部与支援司令部。

    相对而言,整合战术航空兵与战略航空兵还是小事。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空军要想在海军与天军的“夹击”中求得一席之地,就得在支援航空兵上大下功夫。

    事实上,支援航空兵才是空军改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