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进军欧洲
一九八三年,对于陈小初与CXC集团来讲无疑是大丰收的一年。
在获得与日本家电企业第一轮对抗胜利之后,站稳脚跟的CXC集团完全复制了当年日本人利用低价向全世界倾销电器产品的模式,利用自己在成本上的优势向欧洲市场发起全面进攻。
几乎是同时,CXC集团向除东欧以外所有欧洲发达国家派出了谈判代表,并且在美国驻欧洲各国使馆工作人员协助之下,向各国商务部递交了准入申请。
八十年代的欧洲,虽然在经济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可在军事方面却无法与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对抗,只能躲在柏林墙后面依靠美国人竖起的安全盾牌度日。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在欧洲各国拥有影响力自然非同一般,做为美国公司的CXC集团递交申请很快就一路绿灯获得批准。
于是,来自美国的CXC品牌直销店很快开遍了欧洲各主要城市,伦敦、伯林、马德里、汉堡、巴黎、米兰、罗马、法兰克福、慕尼黑、哥本哈根最繁华的街道上,都出现了挂有CXC巨大品牌标志的家用电器直销点,产品从大件的冰箱、彩电到小件的电饭煲、电吹风、台灯一应俱全。
反正一句话,只是日本人那边有的,咱们这边一律都有销售,而且在价格方面还要比对方更加便宜。
在欧洲人眼中,美国产品一向是品质的象征,而日本产品则是低价的象征。所以,当摆在货架上美国家电产品售价比同类日本产品还要低廉时,立刻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时之间,印有CXC标志的美国货成为了欧洲人的最爱,而昔日同样依靠低价策略挤垮了欧洲大量家电制造企业的日本家电,则第一次尝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是什么滋味。
实际上,如果单从制造成本上来讲日本制造与CXC产品成本差距不大。(由于中国制造产能有限,所以CXC这个时候的产品大部分还是美国制造,从而拉高了成本)
可一边是通过代理与经销商进行销售,一边则是绕过中间环节进行直销,价格上立刻就拉开了一大截。
这个时候,日本家电巨头也想通过变革来改变在成本方面的劣势。采用直销这种新型销售模式,来代替使用几十年的传统代理经销商分级销售模式。
问题是,这样一种变革对于松下、索尼、日立这种宠然大物来讲,就如同动一场十分复杂而危险的大手术,不但需要重新制定一套标准来代替旧的标准,与世界各地大大小小代理商之间的谈判更是一项十分复杂与漫长的工程。
根据一份由专业人士出具报告显示。日本家电企业,如果想要完成从传统代理销售到直销的转变,那么至少需要花费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金钱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做为日本年青一代的领军人物,松下电器的松下森藤十分清楚直销才是未来的趋势,并且想在这方面做出尝试.
可没想,刚在松下电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中试探性抛出改革方案,立刻就淹没在各级代理商的口诛笔划唾沫中.表面看上去强大无比的松下财团,甚至从内部出现了崩溃解体的危机.
最后,还是做为集团创始人松下庆之助出面,才平息了这一场风波。
这些在日本电器向外扩张过程中,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各级代理经销商,这时反而成为了捆绑在企业身上无法挣脱的枷锁。
没办法,日本家电企业最后只得拿出了一个折中解决方案,那就是在继续使用代理销售模式的同时,将制造中心从日本本土转移到中国内地,并且集体向日本政府申请财政补贴,以使日本家电产品在价格方面不输给对手。
得到这个消息,陈小初只说了一句话,“等他们在大陆将工厂建好,黄花菜都凉了!”
紧接着,他就命令海伦立刻从总公司抽调大批业务骨干前往欧洲,并且大幅增长了对欧洲市场的广告投入,力争趁日本人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机会,最大程度抢占市场份额。
一时之间,曾经在香港上演的广告风暴再次在欧洲上演,铺天盖地广告在让欧洲人记住CXC品牌的同时,也让分布欧洲各地CXC门店销售量成倍增长,直销网点也伴随着广告攻势向欧洲二线城市迅速延伸。
到一九八四年中期,CXC品牌家用电器在欧洲市场占有率(除东欧),已经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十六.
唯一让人不解的是,在拼命扩张CXC品牌家电在欧洲市场份额的同时,做为集团公司老板的陈小初,却对比欧洲市场更加重要的美国市场一直不闻不问。集团管理层多次提出抢占美国市场计划,最后都被他使用特权一票否决,甚至从来没有给出过一个让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对外,他一直声称之所以不进军纽约州以外的美国市场,是为了遵守当年与松下森藤定下的三年之约。可在私底下,海伦就不止一次听这个无耻家伙说起,那个什么三年之约早已经被自己在某次上厕所时不小心用掉了。
实际上,他之所以没有与日本人争夺美国市场,就是为了保持美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逆差及债务关系,以使七国集团在1985年签定的广场协定,能够按照历史的轨迹如期出现.
因为在整个八十年代,他只知道两个能够挣大钱的机会.
其中一个,就是一九八九年解体之后的苏联;而另一个,就是一九八五年”广场协定”签定之后的日本.
于是,当CXC品牌家电在欧洲占有率进入稳定期之后,做为集团老板的陈小初突然消失在了众人视线之内,不知所踪.
------------------------------------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