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唯一全面报导国内外电影的月刊!”
在“中外影画”四个大大的文字下面,印着这么一行小小的文字,张绍平将它念了出来。c
“内地的影视界此时就如一个缺水的荒漠,极需汲取外来的水分,所以标明‘香港出版’可以加分不少。”
罗惟明没明说,张绍平却知道他话里的潜台词了,无外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之类的媚外作祟。整个80年代,内地掀起了出国热cháo,许多人就是这时候“出国深造”的,一深造就是十几二十年,等国内有钱赚了再回来。
“仅是‘国内’两字,便站在了国族认同的情感上,天然被内地人接受。‘唯一全面’代表它的权威xìng,‘国内外’说明它的涉猎广、内容丰富。这个标志文字,大家都知道,它虽然是个噱头,但也不可能乱刊印的,必须被业内大部分人认可才行,否则这就是个笑话。”
大家对此当然是了解的,比如就号称是“跨文化艺术”的杂志,而它确实也做到了,它的创办人、总编、主编、主笔、记者、专栏作家等几乎全是跨界的。
“创刊时,面向的受众就是内地读者群,它跟内地的文化工作者交流频繁,渊源甚广。而我们的是跟内地的政企密切合作,打出的是‘香港杂志,内地出版’,在许多方面可以一律走绿灯,得到许多照顾。两者比较起来,互有优劣。在价格方面,去年的时候,每本内地卖15元人民币、香港卖6元港币,分别18元人民币、7元港币,而我们的价格没变,依然是5角人民币、55元港币。价格上,咱们是占优势的。第三点。我们的跟张生旗下的多家企业捆绑销售及搞活动,这点倒是极为欠缺的。”
张绍平翻了几下杂志,抬头看向罗惟明,说道:“咱们杂志跟没同质化,两者的竞争应该不大才对啊!”
罗惟明道:“受众定位是不一样,但内地的市场蛋糕目前为止并不算大,买了肯定就会少买。受到咱们杂志的冲击。现在也开始重点攻关香港市场了,它依然会是我们的强劲对手。”
解释了一句。罗惟明继续道:“接下来,说一下台湾方面。近些年,台湾的电影市场一直在沉沦,连带着电影杂志也振奋不起来,本土没什么能跟我们竞争的通俗类读物。倒是专业化杂志,台湾的电影图书馆今年2月份创刊了双月刊杂志,有当局的支持,应该会跟我们的形成竞争。在电视杂志方面,华视的会是我们最强劲的对手。”
大家齐齐找出。只见它的封面标志xìng小字印着:“华视周刊是全国唯一的uV双频道的电视周刊。”作价60元台币,约莫6元港币。在价格上,跟它差别不大,因为在台湾每本卖57元台币。
张绍平又翻了几本台湾的杂志,比如生活类杂志,号称“内容最丰富,发行最广。印刷最美的家庭读物”,跟杂志形成竞争。每本卖72元台币的,跟鼎盛旗下的杂志一样,同为女xìng杂志,在本土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这时候,记录秘书带着3个大男人。又捧来了一大堆杂志,分发给众人。
、、、、、张绍平可以一口气说出十几个名字来。此外,、等也是以电视素材来报导的。
是无线电视台的“官方”企宣刊物,号称“全港销数第一之电视周刊”,是最出sè的电视杂志。该杂志随着无线的逐渐强势,销量稳步提升。
是亚视的企宣刊物。谓之“全国首创、历史最久、销路最广的电视周刊”。
这两本杂志跟已倒闭的一般,销量好不好,全看各自的电视台给不给力,比如现在的亚视,被无线压着打,连带着也销量惨淡。
“罗经理,怎么这些电视杂志对电视节目的介绍着墨极少。反倒全是报导明星生活八卦的?”张绍平看了一下,抬头,扬了扬手中的杂志,对罗惟明问道。
“哦,是这样的,张生。你看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70年代中后期创刊的。”
张绍平仔细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是75年创刊的,、、、全是78年创刊。
罗惟明开始为张绍平解惑了,说道:“当时正是电视机普及的时候,香港电视业也正处于三台鼎立。大家都很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既然市民喜欢看,喜欢谈,那么各式各样介绍电视节目的迷你书刊自然也应运而生了。电视剧是一集集播放的,更新速度极快,因此电视书也必须更新快。况且,当时的市场氛围,你开一本杂志不冠个‘电视’名,销量就会成问题。”
香港到现在也没做到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几年前当然也不可能全普及了,但这也难不倒大家,就像内地疯电视的时候一样,一部电视机,左邻右舍、街坊邻里齐共享。可是光看了电视剧还不能,在外面碰面的时候,总得谈上两句?于是围绕着电视剧,各式各样的电视书便提供了对剧集内容、人物xìng格的详细剖析,大家看了之后,便可以吹嘘几句了。
这种疯狂,没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比如施养徳据电视剧搞了个,在杂志价格普遍1元港币的年代,他标上3元还卖到脱销,可想而知当时有多疯狂了!甚至,张绍平还知道,才女林燕昵还为电视机的推销担当过广告女郎。欢迎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