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娜小说 > 轻小说 > 笔不花 > 四十四、谈挽张大千的对联
    对联虽然不算工整,但他是名演员,不是名作家,我们是不能对他苛求的。这副挽联也有它的特色,它说出了梅兰芳和张大千这两位大师级人物的一段交谊(重画梅兰)。北京精于对联的高手很多。他如果要找人代笔的话,当然会写得更好,如今由他自己来写,纵然有欠工整,却正足以表示他对父执的诚敬。

    <span>与先父最投契,重画梅兰见道义;

    望北台而雪涕,春风抖峭暗摩耶!</span>

    单从对联艺术着眼,这副对联有欠工整。“重画梅兰”与“春风料峭”根本就不能对,“道义”对“摩耶”也很牵强(“摩耶”是“摩耶精舍”的简称,属专有名词;“道义”是虚有名词)。

    <span>宗派开新,名垂宇宙丹青手;

    园亭依旧,恸绝平生兄弟交。</span>

    “治丧委员会同人”送的挽联是:

    国画大师张大千病逝台北,各地友好纷纷致送挽联。选几副谈谈。

    <span>廿五年前颂眉寿南山,附骥千言,三峡云屏僭题句;

    十二州共悼画坛北斗,久要一面,重溟烟水永难忘!</span>

    张大千在香港的老朋友陈荆鸿送的挽联是:

    <span>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独闻呜咽声。</span>

    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长的台静农的挽联是:

    抗战期间,张大千曾携门人子侄,亲往敦煌,调查石窟历时三载。在这三年中,他做了两件大事:一、将发现的石窟(共三百零九窟)标明号数,并就其壁画之时代与风格,编撰成《莫高山石窟记》;二、临摹敦煌壁画二百余帧。是为我国从事研究敦煌艺术的第一人。“理佛窟,发枯泉”即是指此事。敦煌一带缺水,游方和尚遇到有泉水的地方才结庵,称为“坐泉”,和中土和尚称结庵坐禅为“坐庵”不同。但当年有泉水的那些地方,现在早已干枯了,所以张大千发掘的就只是“枯泉”了。

    “双溪”,地名,在台北市郊,张大千筑“摩耶精舍”于该地。刘太希,江西人,和张大千同年,今年也是八十五岁。他曾历任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工书善诗。这副挽联也是写得很有“诗味”的。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的胡健中的挽联是:

    曾获法国汉学奖的名学者饶宗颐教授送的挽联是:

    上联说张大千,“名垂宇宙丹青手”的评价,张大千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下联则是说他自己和死者的交情。这是典型的“传统”的挽联写法,从平稳中见功力。

    <span>六十午故旧无多,海角天涯,还得几回重聚首;

    千百世丹青不老,风流文采,定知八表永垂名。</span>

    还有一副写得很好的挽联是张大千的旅港门人王汉翘,费侯碧漪等人送的,联云:

    刘太希的挽联是:

    <span>五百年艺苑奇才,继往开来,着纸云烟新眼界;

    几万里天涯行脚,探幽访胜,满怀忠悃系宗邦。</span>

    <span>过葱岭,越身毒,真头陀苦行,作薄海浮居,百本梅花,一竿汉帜;

    理佛窟,发枯泉,实慧果前修,为山河生色,满床退笔,千古宗风。</span>

    上联写老师的教导恩泽,下联写弟子对老师的悼念与崇敬,极为得体;也是传统的挽联写法;古时老师死后,弟子不穿丧服,只在心里悼念,叫“心丧”。见《札记·檀弓上》。所以心丧只能用之于弟子挽老师的。《庐山图》是张大千谢世前未竞的巨构,“心丧空仰庐山高”,既有“仰之弥高”的意思在内,又有“实事”可指。上联的“积石导源,教泽长随江水远”亦非泛辞,面是和张大千的籍贯有关的。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内江在沱江中游。沱江是长江支流,流经内江至沪州市入长江。长江在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因此上联的十一个字,也是只有用在张大千身上才益觉其妙的。

    胡家旧藏有张大千业师清道人所绘的《御柳图》,抗战期间遗失,后来张大千在香港觅购得回。这是下联最后一句的本事。曹圣芬的挽联是:

    在许多挽张大千的对联中,有一副挽联颇为引人注意。这副挽联是梅葆玖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