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将清晨晶莹的lù珠扫除殆尽,阳光肆掠到午后空气简直要烧起来了,今年的夏天长安城全城燥热,李治就在这种炽热的压迫下,懒洋洋的躺在这家叫“汉宫秋月”的承天门大街上最繁华的酒肆包厢中,像是一只失去了活跃生命力的xiao强,枕在萧淑然圆润的长tuǐ上,呼吸着若有若无的幽香,脑袋一片空空的睡着午觉,昨天夜里纵yù过度的后遗症到现在才显现出来。
午后的承天门大街终于散去了清晨的人声鼎沸,代之而来的却是可怕的蒸闷,大街上原本清凉的青石板有着炙人脚心的灼热,怕是“石板烧”也不无不可了。
但是再有不到一个时辰,长安曲江岸边的大唐芙蓉园就将举行今夏第一轮采选,这次采选好以往不同,只有经过第一轮才艺比拼合格后,才能进入大明宫进行第二轮,而且第一轮是可以给普通人欣赏的,到时想必又是个人山人海,笑语连天。
萧淑然低头痴痴的看着谁在自己大tuǐ下的李治,目lù痴mí,萧淑然和李治青梅竹马,但xiiao年纪的两人能够结合在一起却也历经了一番心酸考验,萧淑然昔年出家道号“恨奴”,真真假假的恨,一分是真的很恨李治,三分却是恨自己。
那是四年前盛夏的一个下午,大唐曲江两岸柳树成荫,碧树繁花,游人往来期间,悠然自得,其乐融融,江上也是游船如织,蔚蓝的长空,浮着几缕白云,红日西斜,但阳光依然像瀑布一样火辣辣地倾泻大地,太阳透过岸边成排的万条垂丝和密密层层的柳叶,把阳光的圆影照s化及不清不楚知道了竟也没说,自那时自己便彻底对皇家对杨广怨恨上了,没想到萧家的子孙又爱上了皇家之人,以前是杨氏,现在是李氏,苍老的手拍在萧淑然的xiōng口上道:“姑母来看看你的伤,看那晋王殿下是怎么用甜言mì语句化作刀剑把你一刀刀剁碎了的,看你倒在血泊中是如何幸福的,可怜的丫头唉。”
xiao丫头才十二岁,身量已经很高了,但声音还保留着少女的稚nèn,此时却悠悠叹息道:“姑母,稚奴哥哥是真的喜欢淑然的,我看姑母温暖的嘴才是伤人的刀剑。”
萧后低头亲了亲萧淑然的额头道:“你有一颗水晶般的心,美丽却容易碎,好好好,你安心养病,姑母不多说了,只是以后得留个心眼,皇家子弟只能信三分,李治那孩子我看的出来,不是个薄情之人,但也绝不是个痴情之人,对兄弟知道义气,可以为兄弟流血,却绝不会为兄弟自己一刀,这中间,不同的,太完美的爱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听听可以不能当真了。”
萧淑然神情恍惚地点点头,萧后不放心的站起来说:“今晚我也不走了,姑母就在这搭个chuáng陪淑然好了。”
萧淑然摇摇头,衷心的道:“淑然没事哩,姑母还是走吧,姑母身子骨一贯不是太康健,睡眠又浅,换个地方睡,不好,到时候说不定反倒要淑然来照顾姑母了,那爹爹就要训斥淑然不懂事了。”
萧后闭上眼点点头走出萧淑然的卧室,自言自语喃喃自嘲道:“傻丫头,爱一个人幸福不假,却也痛苦,你现在尝到滋味了吧,萧家女儿为何个个都如此蠢笨呢。”
窗外,落日溶金,晚霞道道,萧淑然呆呆的看着,不觉间泪水就缓缓流了下来,她可是出过两位开国帝王,三十多位有国士之谓的宰相的兰陵萧家的女儿,何时为一个男子有过如此,哪怕对方是一个藩王又如何,泪眼里,李治的样子忽明忽暗,萧淑然愤怒至极地指着将李治送给他的一枚凤形yu佩丢出窗外,哭喊道:“李稚奴,你这骗子,骗子……”
起身将枕头下她画的李治花香拿出来,使劲地撕着,猛然向上抛掷,碎纸屑满空飘飞,尤如纷飞的雪花,李治,你这无耻的骗子,骗子,可怜xiao李同学现在创口化脓正在chuáng上呜呼哀哉喊疼呢,也许梦中他会梦到愤怒的萧淑然吧。
第二天,萧后和下了朝的英国公萧禹过来看往养病中的萧淑然,见xiao妮子把一只李治亲手做的“xiao熊维尼”摆放在chuáng的中央,然后给“xiao熊维尼”戴上纸糊的高帽,帽子上写着:江湖第一大骗子,李稚奴。本人则趴在chuáng上,翘着两只粉雕yu琢的xiao脚丫,晃而晃的,萧禹和萧后两姐弟睁大眼睛盯着那只一点不彪悍极度jiāo憨的狗熊布娃娃,仔细凑前一看忍不住笑了出声,只见萧淑然右手拿起一根xiao竹棍,狠狠地抽打着那只狗熊布娃娃的嘴巴,嘴里恨恨地骂道:“骗子,李稚奴,你这个没心没肺的骗子,本xiao姐这个良家算是被你偷了心糟蹋了……”
萧禹这时出现在萧淑然的背后,看着女儿这般神态,摇了摇头,又是一声长叹。萧淑然回头看见了父亲和姑母,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干干的呵呵一笑。
萧后拍拍侄女的肩头:”傻孩子,你才多大啊,这个时候来的感情看撕心裂肺非念念不忘,都是虚假的,过一段时间不见也就不想了,吃一堑长一智,这次生病权当是jiao给先生的学资。”
萧淑然摇摇头,也不去辩解,只是手里的xiao木棍又抽了抽“xiao熊维尼”的嘴巴。
又一日,xiao丫头的病好了,出奇的是大明宫中李治的病也好了,从始至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病,一个受凉发热,一个却因创口化脓发热,这对xiao恋人出奇的同病相怜,命运相牵。
病好了,早起坐在“黄庭观”门槛上发呆的萧淑然,出奇的见到了一个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人——吴王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