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特率领他的左路军与中路军在预定地点上围歼掉希莱人两个师团和联盟的一个师团整整三十万人后,希莱人的态度忽然出现了转变。从刀枪相加到桌上和谈,希莱人用他们的行动侧面凸显了凯特在南面战场战略战术上的成功。
由于希莱城邦是一个以希莱城为中心,势力向周边辐射的联合势力,所以这个国家在危难之时注定不会有统一的声音。
以希莱第二大城市马格拉为代表的马格拉派最先发出和谈的声音,并立刻把这个声音付诸于行动,派出使者与凯特媾和。
对于马格拉派的示好,凯特是非常欢迎的,他乐于看到希莱人和六国联盟脱离合作关系。于是他向使者许下了许多前景美好的诺言,令慑服于他武力之下的马格拉派选择中立。
马格拉派的侍者向凯特表示,他所提出的停战条件过于苛刻,其中很多条款对公国并无价值。对此凯特给予的回答是,公国委任他统帅一个方面军,就是相信他在各个方面任何情况下的判断力,方面军需要什么用不着向敌方求教。末了,他表示,如果马格拉方面不同意并履行条约,他将率领他的军队发动最后的总攻击。
当天下午,力场并不坚定的马格拉派在凯特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选择屈服了,他们于第二天命令他们手中所有可控的希莱军人向西移动,远离这场已经渐渐有利于公国军的战争.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希莱人中属于马格拉派的一个半师团退到了最西边的偏远要塞,和之后决定希莱城邦命运的“鲜花会战”彻底无关了。
早在数天之前,凯特就通过公国发达的通信网络把一封请求增援的信交到特仑威尔大公手中。在信中他希望他这边可以得到两到四个师团的支援,因为他有大约二十万的兵力被分散到了广阔的占领区中,这让他手中的打击力量大为削弱。为此他还专门指出,可以就近向征调东方的两个师团和西边的两个师团。
不久,特仑威尔大公,三个常备师团将陆续开进南方战区。并且保证。至少有两个师团能够赶在半个月后决战之前到达凯特所希望他们到达的地方。
另外,随着战果不断扩大,在前线的亚述人变得越来越令凯特头痛。
在马格拉高歌猛进的亚述人正在忠实的完成着凯特在出师之前的许诺——抢劫补给物资及充实个人腰包。
当然,这种事情在军队中,尤其是联盟军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可错就错在,一支亚述的万人队在劫掠中遭到安哈尔特军的偷袭,伤亡过半并丢掉了一个由他们据守的重要据点。
之后凯特赶忙抽调了半个师团的兵力收复了这个据点。但是为此他的主力部队白白被堵在原地一天时间。
这种“乐极生悲”的事情是凯特不能容忍的,他能够理解那些穷困潦倒的亚述士兵的心态。不过他认为,就算是要劫掠,也应该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劫掠,如果因为小事而影响到他的大计划,那么必须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事情发生的第二天。凯特亲自赶到事发地,命令亲兵把几位在这件事中负主要责任的军官当着数万亚述士兵的面吊死,以儆效尤。
经过数天修整,在特仑威尔大公许诺的两个师团二十万人到来之后,集结足够兵力的凯特率领他的军团继续前进,目标直指希莱城邦的第一大城市,希莱城。
在希莱城,驻扎了希莱人最精良的一个师团和联盟军的两个久经沙场的远征师团。另外。安哈尔特强有力的主力军已经赶到希莱城附近。他们组成的作战部队总兵力有八十万人。
这八十万人在压力之下得到升华,他们众志成城。整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得他们信心十足,自认可以赶走侵略者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且,这些部队的总指挥官已然意识到了凯特的战略意图,所以他把他的部队收拢在希莱城一线,凝聚成一个随时可以出击的拳头,以图在凯特打盹的时候给予其致命的一拳。
这个时候,阴谋诡计的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刚硬的铁拳捅破了文官们尔虞我诈罗网,只有实力才能决定一切。
在战略上凯特严格且完美的执行了帝国军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即在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击败希莱人,然后在即定地点用一场会战彻底粉碎敌人有生力量,最终占领希莱全境,为明年开春的军事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于是,一场以“彻底粉碎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会战在希莱城外的鲜花平原上酝酿。
在希莱城那边,指挥官格瓦利竭力主张与凯特方决战。他认为多达八十万的军人龟缩在相隔甚远的狭小要塞中是极不明智的,他决定在准备充足之后,在一个相对有利于大军团会战的地点与侵略者一战定输赢。
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也许是地形、形势、时间使然,格瓦利认定的决战地点恰恰也是凯特所希望的位置。即,离希莱城不到一百里的广阔之地——鲜花平原。
由于参战的人数众多,部队展开后的长度过于亢长,实际上,两军的战场不只限于平原地形,所以其中涉及到战术层面的东西极尽复杂之能事。
按照大多数会战的惯例,这场震惊大陆的军团级大会战是在清晨开始的。
东方升朝阳之时,格瓦利就指挥部队开到鲜花平原之上,
把最精锐的由安哈尔特人为核心的中军二十万人排列成两个一百列的方阵,以密集阵型陈列中央,二十万联盟军在右翼展开,十万安哈尔特人和十万希莱人向左翼展开,预备队大约有十五万安哈尔特人。在整个军阵的两旁,格瓦利配置了大量的骑兵部队,随时可以在关键时刻化作胜利之剑插入对方薄弱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