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娜小说 > 玄幻小说 > 厨娘皇后:殿下,来呀! > 第356章 不再废话
    第356章不再废话

    老掌柜的笑了:“姑娘你这不是撬我吃饭的营生吗?若是我教会了你,你再开一家猪血面,我这里岂不是减了收益?不瞒你说,我这家是全双溪县最正宗的猪血面。 如今虽然猪血面馆很多家,可是却都只为挣钱偷工减料,做出来的面没法吃。”

    杜寒云脸唰的红了,很是不好意思。确实,她大剌剌的跟老板学手艺不妥,这个年代不像前世那么开放,可以随意调侃下,其实她明白即便是在前世开馆子的老板也不会随意交客人做菜。

    有时候缘分那么不期而至。

    她非常喜欢这家猪血面馆,感觉老掌柜也是本分的生意人。

    有乞丐门讨饭,小伙计不用请示,直接将猪血面给放在乞讨碗里,可见是做惯了的。

    于是她决定直接报出自己名号,真诚的笑道:“老掌柜,我不会学了你的手艺,跟你竞争的。那个,我告诉您吧,我是隔壁清河县杜家坪阳春客栈的掌柜,喜欢厨艺,被您这猪血面给迷住了。我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不会问你要秘方的。对了,我们在清河府跟马记卤肉店马掌柜合开了阳春客栈分店,马记卤成了我们阳春客栈的一个招牌菜系,他的卤肉秘方是愿意公开的,因此教给了我们阳春客栈各个分店的伙计,但是若有合作掌柜不愿意公开拿手菜,那么不在其他客栈分店卖,只在本地分店内卖,保留招牌传承,名号在我们阳春客栈前面,阳春菜则属于附属品。您可有兴趣……”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被老掌柜的给打断了。

    他将手在围裙擦了擦,在桌前坐下来,笑道:“想不到姑娘是,年纪轻轻却做生意有一套的杜掌柜。你的阳春客栈在我们双溪县也是家喻户晓得,特别是你最喜欢散财帮助穷人,我们双溪县的百姓都恨不得成为你们清河县的人,盼你开分店过来。我刚才也不过是故意跟你开玩笑,没遇到过吃面却要做法的。其实啊,算我把做猪血面的菜谱告诉你,你也难以做出媲美我手艺的猪血面,你是掌勺的,能明白其的道理吧?”

    杜寒云崇拜的望着老掌柜,点头应道:“明白,做菜最讲究的是厨师的手艺,对每道菜火候的掌握,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是多年实际操作摸索出来的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一道菜,同一个厨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日也未必有相同的味道,当然更别说食材选取也会对菜品影响很大。”

    “妙!正是这话。”老掌柜一脸惊喜的表情,竖起大拇指赞叹道:“杜掌柜果然是不简单,冲你这番话,便知你是做菜方家。杜掌柜若是不嫌弃我们小面馆,我愿意背靠你们阳春客栈这块金字招牌,将我的猪血面发扬光大,让天下人都知道。马记卤肉店我知道,你们阳春客栈的我也悄悄地去吃过几次,那些菜,真是好吃啊。若是我们合伙了,以后我也能见天品尝到阳春客栈的美食了,当然也是我们双溪百姓的福气呢。以后,这里的老人孤儿都有地方吃饱肚子,孩子有地方学,想学手艺的也有地方学习了……”

    见他对阳春客栈分店模式已然了若指掌,杜寒云也不再废话了。

    她感激的笑道:“多谢老掌柜的支持,那咱们这么说定了,等过几日我便带人来谈合作的具体事宜。只是您也要做好准备,多准备一些体己的人手,我那阳春客栈不单是客栈的合作,还有各种周边营生的安置,如菜棚子等等。只有这些都弄好了,阳春客栈菜品才能做到独一无二。等有收益,再筹建学堂养老院育婴堂等等。”

    老掌柜很是兴奋,点头笑道:“这个没问题,杜掌柜若是来双溪,只怕我们县老爷也会全力协助的,有次他在我这里吃猪血面,还曾感慨,不知你什么时候来双溪开分店,咱们不是一个府的,又不好过去问,想着你们总要将清河府属下的那些城都开了分店才来吧。他若知道您今儿来了,定是高兴。”

    杜寒云没想到双溪县令也支持,心更是暗暗佩服那位神秘的老者,他算的不错,南双溪果然是个好彩头。

    忽然她想到一件事,忙问道:“老人家,双溪县令大人多大年纪?”

    老掌柜笑道:“跟我年纪差不多大吧。”

    她不禁心里一动,又问道:“可否白胖白胖的?”

    老掌柜摇头笑道;“不,而是黑瘦黑瘦的。”

    “啊。”她听后有些失望。

    老掌柜疑惑的问道:“怎么了?”

    她这才意识到失态,忙笑道:“我前儿在杜家坪小码头碰到一位老者,让我南来开分店,还以为是双溪县令大人呢。看来不是,那位老者白胖白胖的。”

    一直坐在一边埋头吃面,并没有插嘴他们聊天的冷昊宇,不禁抬头,眸色闪了闪,而后又低头吃面。

    老掌柜笑道:“我们县令可是位清官,整天为百姓谋福利,甚至到田间地头去,问百姓疾苦,白胖不起来,而是黑瘦黑瘦的。他是前朝钦点状元。那会太皇还在位,极力邀请他留在皇城任职,可奈何他非要回到家乡双溪县来做九品县令,为家乡父老衣食谋划,并声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若是他不能让双溪县百姓吃饱穿暖,还有什么脸走出双溪,到皇城任职,会愧对家乡几十万父老。”

    说道这里,他有些动情,声音亦是带着些许的哽咽。

    杜寒云心里也是起了波澜,想不到会有这样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十年寒窗,一朝第,竟然不是为了光耀门楣,也不是权势名利,而是为家乡谋福利。

    这样的觉悟,别说在这个时代,算是在前世,也是极为罕见的。

    贫穷边缘山区的孩子若是考学,有机会脱离故土,有几个回乡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