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娜小说 > 玄幻小说 > 蚁贼 > 10 吴国公欲取浙西,刘太尉二桃三士
    。。。半个多月没更,很不好意思。不过请同学们放心,这本书是绝不会太监的。只是因为一来这阵子忙了点,二来写的字数多了,也有些累。不过,我已经计划争取尽快完本。所以,应该不会再有长时间断更的现象出现。今天本来想多更点的,时间长不写,有些手生,从下午写到现在,就写了这么多字。明天看看吧,如果写顺了手,尽量多更点。再次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容忍,没别的可说,只有尽力把书写好。。。

    ——

    刘伯温谏言朱元璋借邓舍南下徐州的机会大举东进,夺取张士诚在浙西的地盘。

    朱元璋故作疑惑地问道:刘基笑道:朱元璋哈哈一笑。

    刘基接着说道:说完了,他顿一顿,又补充说道:刘基的这番话没有明言,可朱元璋何许人也?一代枭雄,自然将他话中隐含的意思听得明明白白。

    说白了,刘基的意思的就是:邓舍可以没有远见,贸贸然地抢占徐州,可是朱元璋却不能与他一般见识。宁可吃下这哑巴亏,也绝不能坐视海东自取死路,——败亡在察罕帖木儿与张士诚可能的联手之下。

    为何?

    原因有两个。

    其一,察罕帖木儿太厉害。

    如果任由海东败亡,北地尽数归入其手,那么察罕的实力必然翻倍增长。就以现下而言,察罕帖木儿还没有打下山东,朱元璋扪心自问,就已自觉不是他的对手,若是再等到他所以,绝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再说的明白点,现如今,江南群雄、他朱元璋为何在察罕帖木儿的威压下还能够东征西进、开疆扩土?不就正是因为有邓舍接过了刘福通、田丰、王士诚等人的接力棒,继续在北方与察罕厮杀不休么?

    如果邓舍落败,那他们的这李善长表示赞同,说道:其二,朱元璋所占据的金陵等地虽也可称富足,但较之浙西,尚有不足。

    乱世之际,如何才可以立足称雄?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字:浙西之地,富甲天下。天下群雄,谁也没用张士诚富有。如果能借助这个机会把浙西吞并,朱元璋的实力绝对可以翻上一个新台阶!到的那时,军强、国富,陈友谅纵然再桀骜、再剽悍,又算得什么呢?

    朱元璋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先打张士诚,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一者,陈友谅咄咄逼人;二来,张士诚非进取之主。所以,不得已,只好先强后弱,先把危险性高的打败,然后再徐徐图谋危险性较低的。

    可是如今,海东却突然南下,抢占了徐州,这在无形中就对张士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可以预见,士诚必会分出不少的兵力北上,以来防备海东的进一步南侵。而同一时间,这却就给了金陵可趁之机。

    正如刘基所言,陈友谅才有龙湾之败,就算他再确实一方面朱元璋大笑起身,说道:李善长奇怪地问道:刘基与李善长对视一眼,一个微笑不语;一个下拜高声,说道:朱元璋按剑而立,笑声传出室外,融入蓝天白云间。

    按剑而立,他感慨颇多。自从军起事以来,多少个日夜,他辗转难眠。历经百战,虽得了金陵,但东西两面强敌,北地又有李察罕,欲想脱颖而出,千难万难!更不曾料想到,短短的一两年间,海东竟又崛起了一位燕王。眼见这驱逐鞑虏、逐鹿天下的梦想是越来越远,又万不曾料到,当此关键时刻,邓舍居然端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眺蓝天白云,展望未来。

    即日东进,取下浙西,将这一块天下最富足的地盘吞并。随后,挥师西进,再与陈友谅决战。只要能先后将此两强敌击败,江南就算全部落入了他的手中。福建陈友谅、台州方国珍,说实话,还真没被他看在眼中。

    既已全据江南;而北方,察罕帖木儿与邓舍两虎相争,势必早已两衰。对己有利,便全师北上,问鼎中原;若时机不到,也大可雄踞江东,待时而发。是进,则席卷天下;守,亦足可成就三分。

    生为男儿,活在乱世;如果能做出这样的一番成就,心愿足矣!

    他对刘基、李善长说道:刘基虽然投奔朱元璋不久,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他不好说,依然只是微笑不语。

    而李善长早在至正十四年就投了朱元璋,任其掌书记,当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麾下,两人又是老乡,关系非常亲密,没有太过的避忌,笑道:朱元璋的岳丈是谁?自然郭子兴。他的夫人马氏乃是郭子兴的义女。

    朱元璋大笑,说道:刘基、李善长听了这等雄壮的语言,齐齐跪拜。阳光射入室内,映照在朱元璋的身上。两人抬头仰望,只觉绚烂刺目,不可方视。这一年的朱元璋,才刚刚三十三岁,雄姿英发、正值盛年。

    ……

    济宁之战落下帷幕,牵涉在其中的各方对下一步的行动各有图谋。

    海东议论再接再厉、攻取曹州;金陵他的弟弟,现任知枢密院事的刘六吧唧了两下嘴,首先说道:当初,海东大举东进、奇袭巨野,由此开始济宁之战时,安丰上下多数的官员、将领对此都甚不看好,认为海东必败,就算不败,恐怕也难以占到多少的好处,至多平局。实在不曾料到,结果居然是察罕溃败。

    所以,刘六有些感叹。

    刘六惊奇,王显忠却是黑了脸色,气哼哼地说道:刘六奇道:罗文素深谋远虑,沉吟说道:王显忠啐了口,接口说道:罗文素摇了摇头,说道:刘福通微蹙眉头,伸手虚虚地往下压了一压,示意诸人静声,说道:距上次给邓舍下圣旨才过了不到一年,刘福通头上的白发却明显增加了许多,面容也更加清瘦,额头上多了不少皱纹,才四十多岁的人,老态已然渐现。王显忠性子直,问道:刘福通不答反问,说道:刘六、王显忠皆不解其意,大眼瞪小眼。

    罗文素思忖片刻,试探地问道:刘福通不置可否,转目看向丁国珍。

    丁国珍现任监察御史,文武全才,耿直敢言,乃是刘福通的得力臂助,他捻着颔下胡须,说道:上回令海东南取徐州,邓舍就没奉旨;这回再令其规复汴梁,难道他就会奉旨了么?一次不肯奉旨倒也罢了,找个台阶、装装糊涂,还可以糊弄过去,可是如果接连两次都抗旨不尊,朝廷尊严何在?小明王与刘福通脸面何在?丁国珍所忧虑的甚是。

    刘福通来了兴趣,说道:徐州、汴梁分别是两个桃子,可这两个地方风牛马不相及,又如何才能扯到一块儿,杀掉三士呢?况且,三士,又分别是谁?

    诸人越听越是迷茫,王显忠不耐烦地问道:罗文素拍案叫绝,说道:王显忠也反应过来,喜道:以安丰现有的实力,肯定是没办法将徐州抢过来的,既然抢不过来,干脆就不要。用一个名义上的城守之职、用一道轻飘飘的圣旨换来数千、乃至上万的精兵,的确是一笔好买卖。

    刘福通想的长远些,他说道:刘福通想了想,颔首表示赞同,接着问道:凭心而论,丁国珍的这一计策,用汴梁挑起燕、吴、察罕帖木儿三方的混战,实施起来会很有难度,也许不能实现;但前半截,用徐州挑拨燕、吴,却很有可能会获得成功,使安丰朝廷从中得利。

    刘福通赞道:确实够难为丁国珍了。安丰如今一没有地盘、二没有精卒,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至今,全凭的一点计议已定,安丰诸人强自按捺东山复起的渴望,焦急地等待邓舍请赏奏折的送来。

    ——

    1,明代人李文凤议论韩山童、刘福通,这样说道:明史也有过类似的议论:&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