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读倒读,都是《虞美人》词,但是标点不一样。妙处在此。更妙的是,又换一种标点法,还可以变成回文七言律诗。请看:
这几首“闺怨词”和苏东坡的“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风格似不相类,遣词造句,也属平平,真假就不可知了。(苏东坡虽也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之类的婉约词,但语意高妙,非这几首词可比。)
<span><h3>春</h3>花朵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
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
<h3>夏</h3>凉回翠颦冰人冷,齿嫩清泉夏井寒。
香篆嫋风清缕缕,纸窗明月白团团。
<h3>秋</h3>芦雪覆汀秋水白,柳风凋树晚山苍。
孤帏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
<h3>冬</h3>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
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span>
倒写成为:
唐代名妓薛涛,相传也有“四时回文诗”之作。
不论作回文诗或作回文词来看,都是颇具水平的了。文字之妙,一至如斯,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首倒凑成为:“松树一村孤上月,日斜西岭半明霞。风摇细缕千丝柳,砌傍柔枝几朵花。”其他三首类推,不赘。
不过,我要声明的是,我在这里介绍的回文诗词是不负“考证”之责的。那些回文诗词的作者,我只是根据前人的说法,至于是否真的是那个作者写的,我就不管了。(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出名的文人,往往有人把无名氏的作品放在他的“名下”。但好在大多数读者只是欣赏作品的本身,“考证”之责,那就让之专家吧。)闲话表过,言归正传,相传远在南北朝时代的梁元帝,就曾经写过一首游园的回文诗!
这首亦词亦诗的回文如下(先当作词读):
宋代的苏东坡相传也有咏吟“四季闺怨”的《菩萨蛮》回文词,是上一句倒读变成下一句的:
<span><h3>虞美人</h3>孤楼绮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围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俏,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span>
不过虽属平平,作为回文词看,最少也可算得是合格的了。
<span>斜峰绕径曲,从石带山连。
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span>
<span>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
连山带石从,曲径绕峰斜。</span>
<span><h3>春闺怨</h3>翠鬟斜幔云垂耳,耳垂云幔斜鬟翠。
春晚睡昏昏,昏昏睡晚春。
细花梨雪坠,坠雪梨花细。
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
<h3>夏闺怨</h3>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腕耦,耦腕冰红子。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h3>秋闺怨</h3>井梧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梧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愁,愁宜不上楼。
<h3>冬闺怨</h3>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
归久恨开迟,迟开恨久归。</span>
倒读也是《虞美人》。
倒读成为:
最难得的是清代朱杏孙写的《虞美人》回文诗词。何以说它难得呢?一、词的本身可以倒读成词;二、这首词还可以变作一首七言律诗,倒读也是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