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实话,《璇玑图》中的回文诗我不太喜欢,因为读起来如猜谜般似通非通,算不得好诗。不过以八百四十一字排列成几千首诗,文字的奇妙,却是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回文体”中还有一种更奇妙的是,一首诗倒读可以成词,词倒读可以成诗的。举一个例子,顺读是一首七言律诗。
<span><h3>一</h3>客中愁损催寒夕,夕寒催损愁中客。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
翠衾妆拥醉,醉拥孤衾翠。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
<h3>二</h3>砑笺银粉残煤画,画煤残粉银笺砑。清夜一灯明,明灯一夜清。
片花惊宿燕,燕宿惊花片。亲自梦归人,人归梦自亲。
<h3>三</h3>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裒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裒,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span>
据说是清代一位才女写的。作律诗看,对仗不算工整倒读成词,则比诗好得多了。不过回文诗求得通顺已难,和况是可以互变的回文诗词,句法结构和押韵的平仄都要变的。回文诗词而能写到这样水平,也的确是甚见“才气”了。
将之倒读,可以变成《虞美人》词:
正式的回文诗创作者据说是前秦苻坚时代的窦滔之妻苏蕙。窦滔镇守襄阳,没信回家,苏遂织锦为回文,以八百四十一字排成纵横各为二十九字的方图,回环反复读之,可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名叫《璇玑图》,叫人送到襄阳,窦滔看了,非常感动,就把苏氏接到任上去。通俗小说四十一回载有此图。读者若有兴趣,不妨找来看。今举图中一例如下:“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优增慕怀惨伤。”倒读亦可成诗。
<span>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span>
<span>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移斜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span>
<span>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斜,移影月迟迟。
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span>
将之倒读,可以变成妻子的复信,诗为:
清代大词人纳兰容若也曾有回文词之作,在他的《饮水集》中有注明“回文”的《菩萨蛮》三首:
<span>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span>
举一首夫妻对答的回文诗为例。顺读是丈夫以诗代信,写给妻子,极道思念妻儿之苦的(丈夫在外,妻和儿在家)。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