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娜小说 > 轻小说 > 笔不花 > 四十九、花蕊宫词不宜借喻
    这首诗的含意其实和第一首一样,都是讽刺当局重“内争”、轻“抗敌”的。不错,诗中二联所用的“金貂”、“黄左”等典故,是较第一首所用的“萁豆相煎”,“江东名士”较为深奥。但诗的好坏,不在于用典的是“熟”是“僻”。我倒觉得第一首的“岂是藩篙原易撤,本来萁豆太相煎。江东名士浑如醉,壁上诸侯笑不前。”用典更为自然。其次,第四首的讽刺也略嫌“过分”——盖东北仍有抗敌将士,“更无一个是男”之讽不宜借喻也。

    “花蕊宫词”是指五代时蜀主孟昶的花蕊夫人在宋兵破蜀,兵临城下时所赋的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此诗首二句是借用“花蕊宫词”来讽刺当局要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放弃东北的。“可汗颇”云云,乃是对当局的“质问”。

    <span>花蕊宫词可汗颜?读来转觉泪潺潺。

    全招尽日盈高阁,烽火连宵入汉关。

    黄左尚争明系统,幽燕颠陷宋河山。

    长江天堑何须遭,胡马南窥已等闲!</span>

    “金貂尽日盈高阁,烽火连宵入汉关”,承接首联,仍是讽刺“不抵抗政策”的。“金貂”即“武冠”。见《后汉书·舆服志》,武官戴的帽子以貂尾为饰。“金貂尽日盈高阁”意即谓把“金貂”(武冠)置之高阁,亦即讽当局之抑制抗日,而令武官投闲置散也。

    前文《张恨水的咏史诗》发表后,接到一封读者来函,认为张恨水的《咏史》诗四首,最好的是第四首。“其中二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含意极深。”我只谈一二两首,“未免有取舍失当之嫌”。我只录两首,主要固然是由于篇幅所限,但评论诗之甲乙,也还是见仁见智的;我就说说我的意见吧。

    张恨水《咏史》诗第四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