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娜小说 > 历史军事 > 混在明朝 > 第四百三十章 舰炮雄威(上)
    第四百三十章

    舰炮雄威(上)

    王锐自然不是一时冲动了,他当然知道此事的重要,交给其他人又怎能放心?而且这件事情是由他提议,估计别人也不敢插手,最后一样还是落在自己头上。既然如此,那索性主动一点好了,还能让小皇帝高兴。

    眼下见朱由检果然大喜,众人纷纷露出意外的表情,他不由得暗暗一笑。

    对于庆典一事,王锐早已思虑了很久,当然是有了把握这才提出。要想彰显所谓的天朝之威并不难,一是让那些海外藩国和蒙古诸部见识一下新式火器的厉害;二是搞一个华丽之极的庆典仪式,相信必能将这些家伙全都镇住。

    新式火器自不必说了,大明能有今天、王锐能有今天,全是仰仗了这远超时代的看家法宝。只要是这个时代的正常人,见之想不感到震撼也绝不可能。

    关于庆典仪式,王锐亦想好了新的花样。

    即使是没有王锐的插手,明朝也仍是当时世界上科技和文化上数一数二的国家。尤其是悠久、灿烂的文化,极少有国家、民族可以匹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将他人当作蛮夷的主要原因。

    那些海外藩国和蒙古诸部.想必没真正见识过大明皇家的威仪,只需将往昔节日里盛大的庆典仪式拿出来,估计就够他们惊叹的了。

    但王锐却认为这样还远远不够,.他要的是彻头彻尾地震撼,要让海外藩国和蒙古诸部感到自己的确是蛮夷,从心底对大明感到真正地敬畏,这才真正能显示出天朝之威。

    因此他打算再一次借鉴现代.的经验,搞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大仪式,不但令海外藩国和蒙古诸部,而且让小皇帝和文武百官也一样看傻了眼!

    王锐如此有信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代有不少.经典的奥运会、世界杯的开幕式表演可以供他借鉴。

    就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吧,虽不敢说后无来者,.但却敢说是前无古人的。而且将了来即使是超越,也多半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完成,老外恐怕是不太可能了。刨除那些高科技的声光元素,其中能够借鉴的东西还有很多,王锐相信其必能引起轰动。

    因此王锐觉得这些并不算难,只需要精心准备.和砸钱即可。真正难的事情是与海外藩国的外交和同蒙古诸部的军火买卖,那是双方的斗智斗勇,其中的变数很多,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样,绝不容有半点疏忽。

    事情就这样最.终定了下来,庆典的日期定在了八月二十四,那正是崇祯两年前登基改元的日子。

    眼下离庆典大约还有5个多月的时间,由于不需要在创意上费太多的功夫,因此时间应该足够用。

    ***象四卫的冬季魔鬼训练已然告一段落,让王锐感到高兴的是竟没有一个人被淘汰,全部都通过了严酷的考验。这似乎是有些匪夷所思,其实也十分正常。想当初龙虎卫那些“戏子兵”都全体通过了残酷的魔鬼训练,成为天下无敌的精锐。这些新选拔的人原本就俱都是京师三大营和关宁军的精锐,自无通不过的道理。而且第一阶段的魔鬼训练难度较低,只是“开胃菜”而已,更加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但不管怎么说,已经通过了第一阶段魔鬼训练和队列训练的***象四卫面貌焕然一新,已是初露精锐锋芒,从中选拔精锐进行大型团体操的演练自是毫无问题。5个多月的时间虽然紧了点,但也应该问题不大。

    时间紧迫,因此领旨之后,王锐立刻就开始了忙碌。他仿效现代的模式,先马上成立了一个庆典组委会,自己牵头挂帅,然后将所有相关各部的头儿和自己的一干精兵强将全拉了进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庆典的重要性,又有王锐亲自挂帅,谁敢不给面子?敢有任何敷衍了事?这不单是不敢违拗的问题,更是一个巴结和展示自我的绝佳机会。杨鹤与洪承畴的例子人人看得清楚、明白,心知只要能够得到威国公的赏识,飞黄腾达便指日可待。

    因此他一将任务分派下去,相关部门、人等无不遵行无误,不敢有丝毫懈怠。庆典组委会成立的第二天,所有相关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展开。

    对于其他的事情,王锐仍像以前一样,只管大面、提要求和监督执行。但对庆典仪式,这一次他却是亲自上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有的创意只有他一个人最清楚,他只好来当这个总导演了。

    他先将相关的人找来,特别组成了一个专门负责庆典仪式的团队。然后将自己的创意详细阐述,并通过团队讨论、完善,最终定下了具体的方案。

    紧接着王锐又做了分工,礼部、工部负责场地、服装、道具等事宜,史梁和周宁则负责从***象四卫中挑选人手,开始进行大型团体操的演练。

    忙了差不多有一个多月的功夫,一切才全都渐渐进入正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王锐也终于能喘上一口气,将所有的事情交与了谢天博负责,自己暂时脱身出来。

    需要他操心的事务太多,每一件都不在这庆典仪式之下,比如说海事、船舶、海龙卫等等。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奋战,船舶研究局那里总算传来了好消息,舰炮的研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王锐闻报大喜,恰巧此时庆典仪式的准备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因此他暂时脱身出来,立刻赶往了大沽口。

    在孙传庭的不懈努力下,眼下京津船舶局已然初具规模。在大沽口,第一个造船坞已基本完工,水师基地的内河船坞与外海码头也已竣工大半。

    王锐一到大沽口,首先就去参观了造船坞。刚一进船坞,他的眼睛就不禁一亮,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

    只见船坞中有四个长方形的大水塘,长约300米,宽40米,深5米左右,分别编号为一至四坞。

    水塘旁边就是造船台,还有木料加工场地。船台和滑道相结合,外形和铁路相似,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枕木分大小两种。滑板宽距可以调节。滑板上平置两行承架船体的木墩,共十三对,两两相对排列,高一米左右。在船底钻孔、打钉、艌缝,这样的高度恰巧比较合适。

    船台南侧有木料加工场地,场地上有烘弯木料的“弯木地牛”结构。还有下料时划线用的划线铅块,以及铁铸、铁凿、铁钉和艌缝用的“挣凿”,此外还有取垂线用的方锥形木垂球等等。一应工具俱全,王锐大多数都不认识。

    眼下战舰的设计还没有完成,但孙传庭已网罗了大批的工匠。并且造船坞也并没有闲着,而是先造沙船和福船。一支舰队不可能只有战舰,还要有大量的辅助舰只。另外通过沙船和福船的建造,一方面测试和完善船坞的各项功能,另一方面来积累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广船等等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和福船驰名于中外。

    沙船方头方尾,俗称“方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有“虚艄”便于操纵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较快,舵面积大又能升降,出海时部分舵叶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应,减少横漂,遇浅水可以把舵升上。

    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

    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之中就颇多这种船。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

    明代的水师就以福船为主要的战船,其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此外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

    王锐以前只知道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对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船舶了解得不多。因此这时亲眼所见,听了详细介绍,不禁感到又惊又喜。

    其实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特点,是能创造出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地理环境、各种不同性能要求的优良船型。例如,周代的方舟,是一种双体船。战国时期有舫船,也是两船并连在一起的双体船,不仅能提高稳性,更便于装货载人。

    汉代的楼船非常高大雄壮,三国时期海上大船长二十多丈。唐代有海鹘船,又出现新型漕船叫歇艎支江船。宋代最大的车船(桨轮船),长三十六丈,宽四丈一尺。明代有郑和宝船,还有两头船、蜈蚣船、连环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舰。连环舟分前后两截,前截冲炸敌船,后截脱环驶回。也经验长时期地用于民间运输,也很方便,在弯曲小河中可以分成两截,便于转弯。子母舟后部中空藏小船,入敌阵后发火和敌船同毁,战士则乘小船安全返回。

    我国古代的船工还善于吸取各种优良船型的优点,综合起来,创造新船型。比如宋代的江海两用船,就是采用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新船型。

    王锐在孙传庭的陪同下将船坞仔仔细细参观了一遍,只感到眼界大开。他没想到孙传庭的动作这么快,当下夸赞了一番。

    贝阿特丽丝此番也一同前来,这段时间她都一直忙于潜心设计战舰和参与舰炮的研制,船坞的建造自是也参与其中。尽管早已经见识过宝船的图纸,但大明的造船和船舶水平之高仍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她大加赞赏的同时亦感到喜出望外,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得到了不少启发。

    参观过了船坞,接下来自然便是今日的主题,要正式对大明的第一代新式舰炮进行检验!

    舰炮和其他的火炮一样,最早来源于发石机。16世纪末期,由于管型武器的发展,臼炮和榴弹炮开始逐渐广泛使用爆炸性燃烧弹药,舰船上也开始安装甲板,设置火炮。此时的火炮不再是接舷战时期的辅助武器,而是能够独立作战的舰炮。但这种舰炮准确率低、射程近,实际上就是将陆上的火炮搬到了船上,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舰炮。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与陆上的火炮完全不同,才算是真正现代舰炮的鼻祖。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而在此之前,从1588-1850年,舰炮在战舰上的布置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主要的火炮均配置在两舷,火炮的旋转角度也很小。海战的战术和方式就是尽量抢占到有利位置,用侧舷火炮对敌人进行猛烈射击。

    到了1845年,出现了后膛装弹的线膛炮,由于线膛炮能够发射长圆形弹丸,使舰炮的射程,精度、射程、机动性都大为提高,并能穿透舰船装甲。随着舰船装甲的增厚,舰炮发展到发射被帽穿甲弹。因此,安装于前、后装甲板的舰上主炮口径的大小成为火力强弱的主要依据。

    这一时期的海战方式为双方军舰接近到较近距离,以舰炮互射的毁伤效果决定胜负。主炮口径大,那么它就身管长、射程远,从而成为海战中的主角。

    除了大明之外,眼下这个时代的火炮还远远没有达到后膛装弹线膛炮的水平,即使是英、荷、葡、西的无敌舰队,也仍是前膛装弹的原始火炮。

    但是大明的情况却不一样,早已经有了新式火炮的强大基础,因此王锐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一开始就要研制具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舰炮!

    正式给大家拜年!红包和月票快快拿来!